The Will Will Web

記載著 Will 在網路世界的學習心得與技術分享

軟體人看韓劇《外傷重症中心》— 我的觀察與感想

我在春節期間看了 Netflix 熱播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我在追劇的過程中不僅被劇情吸引,還不禁將劇中的情節與軟體開發的日常進行對比。這部劇不僅展現了醫療救援的緊張與挑戰,也讓我思考了許多與職場、專業精神相關的議題。以下是我從軟體人的角度出發,對這部劇的一些觀察與感想。

外傷重症中心 | Netflix

能者多勞與責任感

劇中,韓國大學醫院的《外傷重症中心》原本只是個「外傷外科」的「外傷重症小組」,該科室的運作模式相對混亂,主要由各外科醫師輪流值班處理急救案例。權教授是韓國大學醫院外傷重症小組的原負責人,劇情一開始就揭示了權教授因為長期過勞而病倒,無法繼續擔任外傷重症小組的領導角色。這一事件成為劇情的起點,導致醫院的外傷重症小組陷入混亂,甚至面臨解散的危機。

這讓我聯想到在軟體業界也經常有「能者多勞」的狀況,能力強、責任心重的開發人員,在自己個崗位上確實很有可能會因為長時間都沒有其他人可以支援,導致自己過勞的狀況。我認為,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是每個專業人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他人光用嘴巴勸這些責任感爆棚的同事是沒什麼用的,先不管能力是否到位,任何一位「責任感」強大的人,許多小事也會看的非常嚴重。避免過勞完全是「管理者」的責任,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無法完全依賴「管理者」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大家還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休息,避免過勞。

要避免過勞,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1. 建立良好的「職務代理人」機制

    軟體開發的過程中,由於牽涉到太多商業邏輯,越大、越複雜的專案,越難建立「職務代理人」機制。

    像我們這種專案型的軟體公司,若是小型專案,本身就不太會有過勞的問題,因為工作量相對比較容易預估。而大型專案可以有多個相同技能的工程師在同一個專案中,彼此互相支援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一般中大型企業中,「職務代理人」機制會顯得相當難以落實,因為 IT 人力資源的貧乏,常常會讓一位軟體工程師同時要維護 5 ~ 6 套系統,熟悉 5 ~ 6 套系統的商業邏輯會有很大的認知負擔,系統維護的越久,就越難建立「職務代理人」制度,根本沒有同事想要瞭解這堆複雜系統背後的商業邏輯,更別說要幫忙維護了。同事休假出去玩,哪個不是都撐著等同事回來繼續接著改,檯面上的「職務代理人」很多都只是簽個名而已。

    在 IT 人力資源有限的企業,更應該鼓勵工程師彼此分享知識,並透過自動化降低各種認知負擔,減少對單一個體的依賴。

  2. 培養高效的「專案經理」

    另一個方法,就是培養良好的「專案經理」來負責軟體工程師較不擅長的溝通工作。專案經理可以協助工程師與客戶溝通,確保專案進度可控,當開發進度不如預期時,專案經理可以協調各方利益 (台語: 喬),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設法延長交付時間,避免工程師過勞。

    當專案進度不如預期時,應該調整交付計劃,而非單純要求加班。

我相信很多人會這樣想:「工作做不完,加人不可以嗎?」我必須說:「大部分的情況,加人是沒有幫助的。」

因為在軟體開發中,新人加入一個專案,通常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來熟悉專案的商業邏輯,這段時間內,新人的工作效率往往比較低,也需要其他團隊成員的幫助,甚至可能會拖慢整個專案的進度。另一方面來說,通常我們會知道「做不完」的時候,都是在比較接近專案尾聲的時候。因此,加人通常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有時反而可能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事前的規劃與管理,比事後的補救更為重要。

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必須讓每個人都能夠在工作中得到支持和幫助。這需要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理解和支持,以及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並且應適時的主動尋求幫助和支持。

我原本還想談「工作與生活均衡」的,但是《外傷重症中心》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生活可言,所以我就不談了。😅

團隊合作與角色分工

在《外傷重症中心》中,白江赫醫生帶領一個瀕臨解散的外傷重症團隊,從零開始重建,並在一次次的救援中展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劇中每個角色都有明確的職責,例如麻醉科醫生、護理師、外科醫生等,彼此分工明確但又緊密合作。這與軟體開發中的 PM、企劃、設計、前端、後端、測試等角色分工如出一轍。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完成專案。

在軟體專案中,我們也經常面臨「黃金時間」的壓力,例如系統崩潰時,工程師必須迅速應對,而不是執著於理論與最佳實踐,先把系統救活比較重要。

這時,實力派的老鳥,很快就可以根據系統紀錄或是細微的蛛絲馬跡,快速定位出問題,並且立刻提出應變措施。而資淺工程師可能會無所適從。

當系統問題得到緩解後,術後追蹤 (後續追查根本原因) 就變的相當重要,其重要性不亞於當下的緊急處理。團隊必須進一步分析根本原因,確保問題不再發生,這時就需要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透過「批判式思維」一起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徹底解決,通常這種緊張時刻都是所有人學習成長的良好契機。

領導力與技術實力的平衡

劇中的「院長」雖然勢利無情,但年輕時也曾是熱血醫生。這反映了現實中,許多理想主義者在經歷現實的洗禮後,變得更為務實。一個人隨著年紀增長,經歷的事情多了,自然會變的較為「社會化」,維持「初心」很重要都沒錯,但是在權力與利益面前,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麻痺自己,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很難避免。

白江赫醫生是一位技術實力超群的天才外科醫師,但他的強人領導風格,其實這點在軟體業界不太吃香,過於強勢的領導者往往會讓團隊成員感到壓力,甚至影響團隊的合作。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吃這套,工作不開心就會離職,不然就是到「靠北XX」社團上網公審。隨意幫下屬取「肛門」這種外號的老闆,以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又稱為 "PUA",一不小心就會被炎上,嚴重的還會上法院,大家戲劇看看就好,不要太認真。😅

我們可以把角色互換一下,你能想像「白江赫」當上「院長」會有甚麼後果嗎?如果個性不改變,這醫院不出事才有鬼!如果改變了,那也就不是當初的「白江赫」了。這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看到一些「理想主義」的領導者,最後都會被現實打敗的原因。領導,沒有技術人想像的這麼簡單!反之亦然!

雖然說領導者不見得要懂技術,但是在軟體公司,擁有技術背景的領導者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團隊的需求,更好地指導團隊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軟體公司會選擇技術出身的人擔任高層領導職位的原因。技術實力是技術型領導者的堅實基礎,不需要過多的「軟性溝通」就能建立威信 (Authority),算是一種相對高效的領導方式。猶如劇中白江赫的醫術被稱為「神之手」,這讓他在團隊中擁有絕對的技術權威,第一天上工就能折服眾人。

但是,技術型領導者也需要注意平衡,過於強調技術實力,可能會忽略團隊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在軟體開發中,團隊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偏偏最常出問題的地方,就是在溝通。我認為團隊合作最難的地方,就是同步所有人的目標,大家目標不同,就很難共同努力完成專案。因為「人」非常容易被瑣碎的雜事干擾情緒,凡事都用情緒來回應問題,不但對事情沒幫助,也容易破壞團隊和諧。

因此,技術型領導者需要不斷學習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團隊氛圍,才能更好地帶領團隊走向成功。你可以嘗試看看,在專案快結束之前,隨機挑一位專案成員問:「你知道專案什麼時候結案嗎?」很多人會跟你說他不太清楚。因為在專案執行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專注於短期目標的達成 (Scrum),久而久之很有可能會忘記了專案的最終目標,這會導致許多目標管理的問題,也很容易在溝通的過程中失去焦點。

我認為在《外傷重症中心》這部劇中,有一點太過於理想化,就是白江赫的團隊成員之間,有過誤會,但卻都沒有吵架,大家都有非常一致的目標,就是救活病人。這種強烈的目標感,很容易讓團隊成員忽略了彼此之間的矛盾,是很完美沒錯,但在現實中,這種情況很難達到。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專案經理或團隊的 Scrum Master 應該要嘗試不斷的同步所有團隊成員的目標,讓大家擁有強烈的目標感,而不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已。想想劇中麻醉科那個討人厭的麻醉師,永遠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感覺,從來沒想著要補位,只想著便宜行事,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完成而已。

雖然白江赫的個性有些「跩痞」,但他在關鍵時刻知道如何激勵團隊成員。每個人能夠獲得激勵的方式不盡相同,必須靠領導者累積的人生經驗,才能夠在日常互動的過程找到適合每個人的激勵方式。相信我,這很難,非常難,而且很難學。

系統化思維與抽象能力

劇中多次提到「黃金時間」的概念,這是外傷醫學中搶救生命的關鍵時刻。白江赫在面對複雜的傷患時,能迅速分析問題並制定解決方案,這與軟體工程師在面對複雜系統時需要具備的架構設計能力非常相似。

系統化思維是軟體開發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系統的結構與運作原理,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的能力培養,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簡單來說,就是培養「抽象化」的能力,不要凡事都想的太具體,適當的抽象可以降低認知負擔,也能更好的理解問題的本質。如果你是那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程式設計師,建議你未來寫 Code 之前,可以先練習用更高階的抽象來思考需求與實現方式,這樣可以讓你的程式架構更加貼近真實需求,也能增加程式碼的可讀性與維護性。

對專業精神的反思

《外傷重症中心》不僅是一部醫療劇,更是一部關於專業精神的作品。劇中多次探討醫療體系的現實困境,例如資金不足、人才流失等,其實軟體業何嘗不是這樣?我許多朋友都會跟我說,他們找了大半年都找不到好的人可以用,寧缺勿濫,寧願專案 Delay,寧願加班趕工,也不願意降低標準,因為公司給的 offer 就是不夠高。

很多軟體人會說:「出的起香蕉,就只能請的起猴子。」但是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一種「不願意投資」的心態。這其實有兩個面向可以談:

首先,在軟體業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如果公司不願意投資人才,那麼公司的未來也是不堪設想的。公司給不起高薪,就必須將就低階人才,並提供培訓機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才。這樣的投資,雖然成本高,但是回報也是非常可觀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會選擇「內部培訓」,而不是「外部招聘」的原因,因為內部培訓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人才的品質。但是,內部培訓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時間成本較高,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培訓新人,而且很有可能學會之後人就跑了,這對公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業界確實有很多公司,不願意給高薪,也不願意提供培訓,只希望人一直留在公司,穩定就好。這樣的公司,往往會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因為人才不是傻子,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如果公司不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離開。

劇中提到,許多醫生因為醫療糾紛多、薪資低而選擇轉向醫美等輕鬆的科別。這與軟體工程師在面對高壓專案時,可能選擇轉向更輕鬆的職位有些相似。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確實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之前有個學員,在下課後跑來找我,問說:「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變的更強?」我當下不清楚他要什麼,這問題就跟「我想要學好英文」一樣籠統。我問:「你是否真的很愛這份寫程式的工作?」他回說:「也沒有,只是覺得寫程式薪水比較高,我做了幾年,薪水確實也比我其他同輩的朋友高一點。」我不知道這樣的軟體人多不多,我非常認真的回他:「想賺錢,當工程師也太累了吧!有很多職業賺得比工程師還多,你去做生意搞不好還比較容易財富自由。你最大的興趣是什麼?」他也很真誠的回我:「旅遊。我賺錢都是為了出國去玩。」我笑了,但不是嘲笑,而是誠摯的替他感到高興,因為他已經找到自己的興趣,這可能已經超越大部分人,已經很幸福了。我問他為什麼不從事「旅遊」相關的工作,讓工作與興趣結合,當個 Vlog 主播、旅遊攝影師、旅遊作家、導遊,都不錯啊。他也很清楚的回我:「我不想把興趣跟工作結合,我怕會失去這個興趣。」我覺得,如果把興趣變成工作,就會失去這個興趣的話,那可能也不是你真的興趣。😅

白江赫雖然個性強勢,但他始終堅持醫者的使命,他找到了,這是他支持這份興趣當工作的信念。這讓我反思作為軟體工程師,如何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保持對技術的熱情與專業的堅持,讓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真的只能每個人自己去探索了!

劇情的「浮誇」與現實的距離

雖然《外傷重症中心》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劇集,但其中也不乏戲劇化的情節,例如白江赫的「戰地醫生」背景、跨國救援等,這些設定雖然讓劇情更具吸引力。

但是現實中的軟體工程師,大多的開發工作都是在自己的小宇宙奔跑,若是從外人看起來,就是一個整天盯著電腦的阿宅,這跟劇中的英雄形象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大多數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在平凡的日常中解決問題,也很難面對到生死攸關的情況,就算程式出現了 Bug 也不會真的怎樣,頂多就是害公司或用戶虧點時間虧點錢而已。

有些初學者很容易在入行的初期擁有十足的熱情,整天除了工作,就是在學習,時間被填的滿滿的,不會覺得無聊,不同的任務挑戰很大,成就感也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漸漸失去熱情,忘記了當初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

結語

我記得劇中的白江赫跟楊載源說:「去找出屬於你的動力吧,即使累得像狗、就算被人糟蹋,也不會讓你改變的那種動力。這條既艱辛又坎坷的道路,如果沒有任何動力,就要走下去,太困難了。」

其實要走「軟體開發」這個行業,何嘗不是如此?我都入行快 30 年了,當初走這行完全不是因為家裡有人支持,實際上我的原生家庭 (結婚前的家) 到現在沒有人知道我在幹嘛,只知道我好像會用電腦,鄰居甚至於覺得我是修電腦的,哈。

還有許多人會覺得,保哥好像都不用睡覺,每天都在追技術,這樣工作也太辛苦了。甚至於還有人會「可憐」我,覺得過這種生活實在是太悲慘了。但是,我覺得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痛苦。我喜歡寫程式,喜歡解決問題,喜歡學習新技術,也熱愛教學。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動力來源。

《外傷重症中心》是一部緊湊而熱血的醫療劇,對於軟體人來說,這部劇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情感的享受,更是一面反思職場與專業精神的鏡子。無論是醫療還是軟體開發,專業精神、團隊合作與應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希望我們都能像劇中的角色一樣,在自己的領域中發光發熱,成為改變現狀的推動者。

相關連結

留言評論